English

从首届西部书市留下的遗憾看书市走向

2000-09-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整个西部书市上没收到多少订单●云南人民出版社和成都购书中心:这种大型订货会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原因:供大于销,时间紧促,宣传不到位

首届中国西部书市在盛夏的7月锣鼓开张,历时10天落下帷幕,有关西部书市的话题并没有随着酷暑渐消而远离。毫无疑问,西部书市的举办响应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是一次宣传西部、促进东西部交流与合作的联合大行动。但书市也暴露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陕西被称为西北的“桥头堡”,西安又是六朝古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和西北其它地区相比都更有优势。但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发行管理处齐志为说,他们共有14家单位组团参加书市,整个订货会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邀请的销货单位太少,大家都是供货方,订户少,带动不起来。新疆人民出版社汉文发行部发行二科科长陈琪最深的感受就是天气太热,整个展场没有空调,很多参展单位竟因难以忍受酷暑高温的煎熬提前退展。

重庆出版局发行管理处处长陈扬认为这次书市时间太仓促,书市定位、宣传不到位,仓促上马,货源也不充足,除了开幕式稍微有些书市的“感觉”,其它就烟消云散。西部书市的这种形式还应该改进,全国都有不同类型的书市,西部应该突出什么特色,首先要研究定位,使西部书市成为不可替代的书市。

成都购书中心在全国超级图书加盟店中名列西部地区第一位。营销策划部经理杨宇认为成熟的书市应该把重点放在创品牌、提高知名度上,而不仅仅在于销售。杨宇说,四川省每年也都举办书市,但一届不如一届,书店也是企业,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大中城市的书店,读者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再举办书市效果未必好。他甚至在考虑,这种大跃进式的书市是否该结束了?如果换种方式,到偏远的农村举办,也许会好些。

云南人民出版社图书发行部经理项万和认为,首届西部书市的倡议很好,而且西部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出版资源和特色,如果利用好,西部书市还是应该有吸引力的。实际上书市的效果不好。原因一是各出版社发行人员和书店已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新书出版后书店可以和出版社直接及时地联系,从经营成本的角度看,未必非要通过订货会购书。第二是市场的问题。这几年书市是供大于求,各家出版社的出书量在增加,但适合读者口味的不多。销售缓慢。现在的出版社和书店同时感受到这种大型的订货会功能淡化,实际上只起到交流和收集信息的作用。第三,西部书市集中订货的时间短,挑选书的余地不大。另外有很多大书店甚至摆出了以前的老书,影响销量。

窥斑见豹。相对全国走马灯似的频繁书市,西部书市如沧海一粟。但书市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却是全国众多书市上共有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状况、社店关系、店店关系以及营销策略等无不是新时期新情况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每年的大、小型订货会有20多个,但这种形式对读者、现实销售来讲意义有多大?随着销售渠道多样化和营销网络的建立,图书销售工作已分散在平时完成,一些出版社更多地把书市当作一个展示自己形象的舞台,其宣传、展示、联谊功能逐渐显著。随着全国书市的订货功能日益淡化,很多人开始对其继续存在提出疑问。如何引导市场、创造销售机会,其实大有文章可做。

业内人士指出:完善书市应该从两个大的方面去做。一是选择时间。北京等订货会效果相对较好,主要是因为召开的时机好,一般是在年底,这时书店已开始盘点清库,做出次年的计划。因为销售时间长,年初订货可以下很大的单子。而且这时所有的出版社会将最好的图书赶出来摆上展厅。二是准备工作。书市不应该是一种操作方式,应该多听听书店、出版社的意见,联手协作,使书市更有实质性的意义。比如多探讨一下出版社发货、结款回收等方面的困难,如何联手打击盗版行为等。第三,西部特有的出版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出版社和书店应联合起来,为西部建设开发提供参考性的东西。第四,出版业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的角度、读者的角度来操作,所以尽管很多书占据了书架,但选题重复,读者真正需要的书少。

青海人民出版社的特色是以藏传佛教为主。发行部主任李居仁说,在整个西部书市上,他们只订了十几份订单,倒是与预计的情况差不多。原因主要是由于书市开展的季节不好,又与人民出版社发行联合体、地方科技出版社联合体等会议时间太接近,有些冲突,影响了书市的效果;很多出版社、书店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十月的南京的书市上。但是贵在参与,西部书市的召开最起码起到了宣传的效果。如果在组织方面再完善一下,相信西部书市会逐渐发展起来的。

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市场处处长尹楚鸿说,西部书市的召开不是靠行政单位的推动,是大家自愿发起的,主要还是突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不太理想,其中包括很多原因。原来想着把召开的时间放在8月份,但跟全国书市很接近,就有意放在7月,这样在准备上就有些仓促。如果改进的话,也只能在订货上加强。下一届是否开、如何开,还要看实际情况如何,并非像全国书市每年都要开一次。

书市是一个促销手段大碰撞、营销策略争高低的场所,能够在书市期间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向销售商展示自己的新品种、新手段,结识新的朋友、收集各种出版信息,从而实现出版水平和营销水平的提高,这也许是书市“乐此不疲”的真正原因。首届中国西部书市在盛夏的7月锣鼓开张,历时10天落下帷幕,有关西部书市的话题并没有随着酷暑渐消而远离。毫无疑问,西部书市的举办响应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是一次宣传西部、促进东西部交流与合作的联合大行动。但书市也暴露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陕西被称为西北的“桥头堡”,西安又是六朝古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和西北其它地区相比都更有优势。但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发行管理处齐志为说,他们共有14家单位组团参加书市,整个订货会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邀请的销货单位太少,大家都是供货方,订户少,带动不起来。新疆人民出版社汉文发行部发行二科科长陈琪最深的感受就是天气太热,整个展场没有空调,很多参展单位竟因难以忍受酷暑高温的煎熬提前退展。

重庆出版局发行管理处处长陈扬认为这次书市时间太仓促,书市定位、宣传不到位,仓促上马,货源也不充足,除了开幕式稍微有些书市的“感觉”,其它就烟消云散。西部书市的这种形式还应该改进,全国都有不同类型的书市,西部应该突出什么特色,首先要研究定位,使西部书市成为不可替代的书市。

成都购书中心在全国超级图书加盟店中名列西部地区第一位。营销策划部经理杨宇认为成熟的书市应该把重点放在创品牌、提高知名度上,而不仅仅在于销售。杨宇说,四川省每年也都举办书市,但一届不如一届,书店也是企业,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大中城市的书店,读者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再举办书市效果未必好。他甚至在考虑,这种大跃进式的书市是否该结束了?如果换种方式,到偏远的农村举办,也许会好些。

云南人民出版社图书发行部经理项万和认为,首届西部书市的倡议很好,而且西部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出版资源和特色,如果利用好,西部书市还是应该有吸引力的。实际上书市的效果不好。原因一是各出版社发行人员和书店已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新书出版后书店可以和出版社直接及时地联系,从经营成本的角度看,未必非要通过订货会购书。第二是市场的问题。这几年书市是供大于求,各家出版社的出书量在增加,但适合读者口味的不多。销售缓慢。现在的出版社和书店同时感受到这种大型的订货会功能淡化,实际上只起到交流和收集信息的作用。第三,西部书市集中订货的时间短,挑选书的余地不大。另外有很多大书店甚至摆出了以前的老书,影响销量。

窥斑见豹。相对全国走马灯似的频繁书市,西部书市如沧海一粟。但书市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却是全国众多书市上共有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状况、社店关系、店店关系以及营销策略等无不是新时期新情况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每年的大、小型订货会有20多个,但这种形式对读者、现实销售来讲意义有多大?随着销售渠道多样化和营销网络的建立,图书销售工作已分散在平时完成,一些出版社更多地把书市当作一个展示自己形象的舞台,其宣传、展示、联谊功能逐渐显著。随着全国书市的订货功能日益淡化,很多人开始对其继续存在提出疑问。如何引导市场、创造销售机会,其实大有文章可做。

业内人士指出:完善书市应该从两个大的方面去做。一是选择时间。北京等订货会效果相对较好,主要是因为召开的时机好,一般是在年底,这时书店已开始盘点清库,做出次年的计划。因为销售时间长,年初订货可以下很大的单子。而且这时所有的出版社会将最好的图书赶出来摆上展厅。二是准备工作。书市不应该是一种操作方式,应该多听听书店、出版社的意见,联手协作,使书市更有实质性的意义。比如多探讨一下出版社发货、结款回收等方面的困难,如何联手打击盗版行为等。第三,西部特有的出版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出版社和书店应联合起来,为西部建设开发提供参考性的东西。第四,出版业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的角度、读者的角度来操作,所以尽管很多书占据了书架,但选题重复,读者真正需要的书少。

青海人民出版社的特色是以藏传佛教为主。发行部主任李居仁说,在整个西部书市上,他们只订了十几份订单,倒是与预计的情况差不多。原因主要是由于书市开展的季节不好,又与人民出版社发行联合体、地方科技出版社联合体等会议时间太接近,有些冲突,影响了书市的效果;很多出版社、书店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十月的南京的书市上。但是贵在参与,西部书市的召开最起码起到了宣传的效果。如果在组织方面再完善一下,相信西部书市会逐渐发展起来的。

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市场处处长尹楚鸿说,西部书市的召开不是靠行政单位的推动,是大家自愿发起的,主要还是突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不太理想,其中包括很多原因。原来想着把召开的时间放在8月份,但跟全国书市很接近,就有意放在7月,这样在准备上就有些仓促。如果改进的话,也只能在订货上加强。下一届是否开、如何开,还要看实际情况如何,并非像全国书市每年都要开一次。

书市是一个促销手段大碰撞、营销策略争高低的场所,能够在书市期间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向销售商展示自己的新品种、新手段,结识新的朋友、收集各种出版信息,从而实现出版水平和营销水平的提高,这也许是书市“乐此不疲”的真正原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